2011年4月17日日曜日

关于互联网行业竞争态势的杂碎思索

微软要强娶雅虎,雅虎艰难地拒绝了。事态如何发展,还是未知数。
与此前的超量级收购不同,AOL与华纳、HP与Compaq,那时评论界唱衰与叫好并起。但这次对于微软与雅虎,好象只听到巴尔默一个人在说 未来有多么美好。
我很想听到盖茨的意见,可惜,他退休了。
我猜,这个充满睿智的家伙可能会说:时代变了。

2、
的确是时代变了。
时代意味着社会结构、底层势力、表层时尚以及人类的思维方式、行动准则之类的变化。而这一切,正是作为组织的企业能否受欢迎的根源。

3、
微软能垄断全球信息产业长达十年,这非常了不起。
但微软以霸王之姿君临天下的时候,正是电脑、软件、互联网还处于稀缺的年代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是有没有的问题,不是好不好的问题。
想想洛克菲勒,想想福特汽车;再想想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、康乾盛世。
这世界最不靠谱的就是"永恒"俩字。
微软辉煌过了,现要眼看着要衰落了,很正常。
因为用户们开始考虑好不好的问题了。

4、
从自身发展与产业状况两个坐标来看,微软最早摆脱了电脑软件的小作坊生产模式,最早实现了面向市场的工业化大生产,最早意识到平台(操作系 统)无远弗届的力量而达到事实垄断。
但从组织结构来说,微软仍旧是一家工厂,与东莞上千家鞋厂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。
这样的组织形态就意味着,有80%的雇员只能发挥他们10%的能力。不同的是,鞋厂的女工在流水线上发挥的是体力,而微软的程序员面对电脑在 流水线上发挥脑力。
工业时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合信息时代的需求了。

5、
一个组织,最重要的是结构。
结构好比舰艇的龙骨,好比建筑承重墙里的钢筋。
企业的结构,决定了企业的潜力,决定了企业当中智力的流向。
微软的企业结构是工业化的结构。这类企业的决策掌握在小部分人的手里。这小部分人如何产生,如何做出决策,如何发挥价值,则取决于企业的灵 魂。
微软的灵魂就是盖茨。
再看看Motorola最近的困境,对比一下iPhone在Apple铁腕阻击下的红遍全球。
Steven Jobs就是Apple的灵魂。

5.5、
在大多数中国互联网企业都缺乏灵魂的时候,你再看看很多企业的组织结构图,你会发现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一样的,都带有源自国外还可以上溯到工 业时代的深刻印记。我得问一下:这个正常吗?
问题是,我们在学他们的时候就学错了。以很多企业都有的研发部为例,Research & Development,是研究与开发并重。但国内普遍只取后半截,或者把Research简化成Copy了。
中国的互联网后起者在中西文化壁垒的前提下,对国外先进的东西进行Copy,俺双手赞同。
谢文也说了:在一个普遍创新水平不高的时候,比较认真的抄袭也能产生巨大力量。
这就是另一个问题:在中国,象王兴这样认真抄袭的人太少了。

6、
现而今,互联网已经不是个人电脑的附庸。
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中坚,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基因。
在网络上发生了太多让我们津津乐道或者心有余悸的事情。
与此话题相关的,则是网络在集中群体智慧、增进快速沟通方面的作用了。
更直接地说,就是:用户跟以前不一样了,他们变得太快,太有力了。

7、
Digg最近改变规则的事儿,被用户们集体抵制,所以Digg的老大很为难;
豆瓣最近推了一大堆SNS应用,用户们七嘴八舌,所以俺不认为杨勃老哥很轻松。
但对于Vista,对于XP,以俺十年来使用MS的操作系统的感受而言,遇到问题时,或者寻找别的无奈的解决方案,或者对新的Service Pack翘首以盼,或者干脆逆来顺受。
所以,如果有新的操作系统能够满足我的需求,我马上换。
我和我的很多朋友,之所以对Google越来越喜欢,是因为我们发现,Google的产品每时每刻都在变,象我肚里的蛔虫,做我需要的东东。
Google真正做到了随时倾听用户需求,然后准确地满足。
Google受惠于互联网的同时,又服务于互联网。

8、
黎叔说了,21世纪什么最重要?人才。
有背景没鸟用,有资金也没啥鸟用。1998年iMac推出之后,Jobs说了:研发资金对革新没有任何用处,当苹果推出Mac电脑时,IBM 在研发上至少投入了比我们多100倍的资金;这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如何拥有人才、如何领导以及对人才的理解问题。
看到没有,光有人才没有用,还得学会领导人才、理解人才。
俺以为,领导人才、理解人才,并让他们发挥才华然后再吸引更多的人才,是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都应该加强学习的。

9、
所以不得不再提这个很虚的字眼:企业文化。
当然也该提另外的字眼,比如创意、激情、流程、梦想、团队之类或许更虚的字眼,但在我看来,这些统统都可以归到企业文化一项。

10、
再来说说雅虎。
雅虎是在互联网信息稀缺的年代,用着工作化的生产方式,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。这个帝国繁盛的时间并不很长,是因为互联网自身发展的速度太快。
雅虎的企业文化,不是适应于互联网的文化。
有一个比喻:雅虎是一艘庞大的船。当它出现在港口的时候,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,因为大家都没有见过船。后来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船,但大家还是 喜欢这艘跟NB一样大的船。
而船长在掌舵的时候,没有人告诉他海底正在发生着什么。面对各种潜流,船长惊慌失措。
这个时候,有一个潜艇组合出来跟大家说:免费坐我的潜艇去海底观光,看看你从未感受过的世界。
这个潜艇组合就是Google。

11、
雅虎买了Flickr,花了两年时间,也仅仅整合到用户通行证的层面。对我来说,这带来了麻烦,让我不愿意再上Flickr了。
甚至,在Yahoo.com的首页上,我找了好半天,都没有找到Flickr的链接。
Google买了Youtube,只花了一个月时间,在Google相关的服务上,Youtube的链接就满天飞了。
显而易见,对雅虎来说,1+1啥也不等于,而对Google,1+1已经大于2或者3甚至4了。

12、
微软要买雅虎,二者之间同质的服务多达十几个。
如果合并完成,就得动大手术。在同一家公司理论上不能有两个同质的产品。
以搜索业务为例,Live搜索的上百亿个页面的数据库,与Yahoo搜索更多页面的数据库,大同小异,但都占着上万台服务器。光一年的电费就 令人咋舌。
但不管用哪个,都比不上Google的那个。
而且不管用哪个,那个被斩掉的,就意味着上千名程序员的好大一截子大好生命,给浪费了。

13、
Netscape总算是寿终正寝了,在苟延残喘了七八年之后。
再想想Opera、Firefox,为何仍然能够越活越强?
Firefox 不单单是个软件。Firefox的背后,是个大的社区,是成千上万Extension开发者的智慧结晶。用户面对Firefox的时候,体会 到的是一个类 似OS的浏览器平台,能够带来难以想象的便利。类似的例子还有IIS vs Apache,SQL Server vs Mysql,MS vs Opensource。
而Netscape最初的时候,是个软件;挂掉的时候,也还是个软件。最重要的是,当遭受挫折之后,它就一蹶不振,没有了抗争的姿态。AOL 买过去之后,基本上就被封存起来了。
Opera则是另一个例子,十多年来,它只专心地做这么一件事,做得漂亮,而又不可思议。我对Opera发展之路的概括就是:做竞争对手做不 到的事情。
Opera就象是北欧神话中的矮人族,小而灵活,强悍有力。

14、
微软赖以成就霸业的克隆战术,再也不顶用了。
做了个MSN出来,干不过Yahoo!。
做了个MSN Messenger出来,干不过Yahoo Pager,也干不过QQ。(ICQ跟Netscape一样,是被AOL断奶了。)
做了个Xbox出来,干不过Nintendo、Sony。
做了个Live出来,干不过Google。
做了个Silverlight出来,也肯定干不过Flash……
以前凭着操作系统的优势,用Office干死Lotus、Wordperfect,用Visual Studio干死Delphi,用IE干死Netscape,等等,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。

15、
微软的核心是产品。Google的核心是服务。Yahoo有核心吗?嗯,得找找……
对于产品来说,大工业化生产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。这得把所有的用户都当成一个用户。
而对于服务来说,倾听用户的需求并满足他们,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。

16、
微软凭借操作系统的优势,一度达到垄断。但这个优势越来越弱,因为操作系统正在越来越不重要。
那Google会不会依造在搜索技术、信息整合方面的优势,造成垄断呢?
这是很有可能的。
关键还是要看在什么层面造成垄断。我觉得,最有可能也最有希望的是Google在广告市场达成的垄断。
最不愿意看到的是Google在搜索服务方面造成垄断。
Google会吗?

17、
IBM正在为大型机构与实验室制造专用的、神圣的大电脑时,Jobs、Gates等人看到了个人电脑的潜力,于是发展起来了。
当Yahoo!在为所有用户提供单一的资讯页面时,AltaVista、Google等搜索引擎出来了。给你想要的,而不是给你我能给你的。
这两个线索说明,尊重这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――人,是商业社会的不变法宝。
或者更形而上地说,无论是政治还是商业,"民主"都是发展趋势。
可惜的是,人,是不断变化的。
这正是巴尔默、杨致远感到手足无措的原因。
他们曾经了解用户,但随着成功,他们逐渐脱离了用户……

18、
做人的工作,始终是最难的。
用户如此,雇员也是如此。

19、
对应于上面所说的N多宏大话题,俺说得支离破碎、言不成句。所以,俺觉得俺是个"杂碎"。
鼠年新开头,希望俺不再杂碎。

0 件のコメント:

コメントを投稿